下一代熱分析量熱儀器創(chuàng)新與應用
熱分析量熱儀器是分析儀器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其通過控制樣品在特定溫度或溫度變化狀態(tài)下,測量樣品在該過程中的物理或化學性質變化,從而研究物質的熱穩(wěn)定性、分解行為、相轉變、熔融過程等特性。熱分析量熱儀器在材料科學、化學化工、生物醫(yī)藥、能源與環(huán)境等多個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我國的熱分析量熱儀器研制起步時間雖與歐美發(fā)達國家相差不遠,但是產(chǎn)業(yè)化、市場化相對薄弱,導致傳統(tǒng)高端熱分析量熱儀器被國外品牌壟斷的現(xiàn)狀。
針對這一現(xiàn)狀,本次中國分析儀器學術大會特別設立“下一代熱分析量熱儀器創(chuàng)新與應用”論壇,著重討論如何運用微納加工、微流控等技術開展下一代熱分析量熱儀器的研制,探索熱分析量熱儀器“彎道超車”的可能性路徑;討論熱分析量熱儀器在基礎科學、能源材料、生命健康等領域新發(fā)展中的應用,探索新需求牽引下的國產(chǎn)熱分析量熱儀器發(fā)展道路。論壇擬通過半天的交流,希望能促進熱分析量熱技術進步及產(chǎn)品迭代、國產(chǎn)儀器市場份額的提升等。
組織機構:中國計量大學計量測試與儀器學院
論壇主席:清華大學化學系 尉志武教授
論壇召集人:中國計量大學計量測試與儀器學院 丁炯副教授
專題論壇日程安排:
時間 | 報告人 | 報告主題 |
09:00-12:00 | 西北工業(yè)大學 Pavel Neuzil 教授 | Advanced Microcalorimetric Analysis using Stationary Droplets and Flow-through Systems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史全研究員 | 液氦溫區(qū)絕熱量熱儀器研制 |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丁延偉教授級高工 | 新形勢下我國熱分析與量熱儀器的發(fā)展機遇與挑戰(zhàn) | |
廈門海恩邁科技有限公司 于海濤研究員 | 基于變溫諧振集成微懸臂梁的熱分析儀器技術 | |
中國計量大學計量測試與儀器學院 丁炯副教授 | 鋰離子電池熱安全熱管理中的熱分析與量熱技術 |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陳捷正高級工程師 | 補償測壓多通道等溫熱分解測試系統(tǒng) | |
北京科技大學能源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 邱琳教授 | 諧波法熱物性測量技術 |
論壇主席
尉志武,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獲清華大學化學系學士學位(1984)和碩士學位(1987)、英國倫敦大學博士學位(1995),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博士后(1996-1998)。主要研究領域為化學熱力學與分子光譜學?,F(xiàn)任中國化學會理事、化學熱力學與熱分析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國際熱分析聯(lián)合會(ICTAC)科學獎勵委員會委員、《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編輯,《Thermal Advances》顧問編輯,《物理化學學報》和《Molecules》編委。
報告人簡介及報告摘要
報告人:西北工業(yè)大學 Pavel Neuzil 教授
報告題目:Advanced Microcalorimetric Analysis using Stationary Droplets and Flow-through Systems
Prof. Pavel Neuzil is a researcher at the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in Xi'an, China. With a Ph.D.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from the Czech Technical University in Prague, he has over three decades of experience in microfluidics, MEMS, and biosensors. Dr. Neuzil's work has significantly advanced microfluidics, bolometers, and calorimeters. His pioneering research in microfluidics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phisticated lab-on-a-chip devices crucial for various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including diagnostics and therapeutic monitoring. In bolometers, Dr. Neuzil has focused on enhancing the sensitivity and accuracy of these devices and their instrumentation, which are essential for detecting minute temperature changes. His work on microcalorimeters has similarly pushed the boundaries of thermal analysis, enabling precise measurements of thermal properties and phase transitions in small sample volumes, which is particularly relevant for studying complex processes such as crystallization. Dr. Neuzil leads a dynamic research group at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to develop innovative micro- and nanoscale devices for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His recent work includes a novel continuous heat pulse measurement (CHPM) technique, providing deeper insights into various materials' thermal properties and phase transitions. Prof. Neuzil has over 150 journal publications, has authored several book chapters, and holds numerous patents in microtechnology.
報告人: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史全研究員
報告題目:液氦溫區(qū)絕熱量熱儀器研制
史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熱化學研究組長?,F(xiàn)任中國化學會熱力學與熱分析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熱物性專業(yè)委員會委員、Chemical Thermodynamics and Thermal Analysis編委、遼寧省能源材料熱化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大連市能源材料熱力學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主任。致力于能源材料化學熱力學研究,建立了1.9-1700K溫區(qū)熱容精密測量裝置與功能拓展技術,為能源材料研究提供了熱力學基礎數(shù)據(jù)與量熱方法;開發(fā)了多種新型相變材料體系與應用技術,實現(xiàn)了其在儲能與控溫領域中的應用;在國內(nèi)外學術期刊上發(fā)表論文170余篇,申請及授權專利100余項,主持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榮獲遼寧省科學技術獎勵2項。
報告摘要:液氦溫區(qū)絕熱量熱儀器能夠準確測定凝聚態(tài)物質熱容數(shù)據(jù),研究與理解物質晶格振動、電子、磁性、相變等相關的能量信息,建立物質結構與功能性質的熱力學關聯(lián),是開展實驗熱力學研究的重要手段。本報告介紹了研究團隊在液氦溫區(qū)絕熱量熱儀器研制及其應用于材料熱力學性質研究方面的研究進展。
報告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丁延偉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報告題目:新形勢下我國熱分析與量熱儀器的發(fā)展機遇與挑戰(zhàn)
丁延偉,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自2002年開始從事熱分析與吸附技術的分析測試、儀器應用和實驗方法研究等工作,近年來主要從事熱分析與量熱儀研制和產(chǎn)業(yè)化工作,為安徽中科熱儀科技有限公司創(chuàng)始人、董事長?,F(xiàn)任中國化學會化學熱力學與熱分析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熱裂解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熱分析專家委員會委員、全國教育裝備標準化委員會化學分委會委員、中國材料與試驗團體標準委員會科學試驗領域委員會委員、安徽省機械學會理化分析與失效專業(yè)委員會副理事長、安徽省高校分析測試研究會理事長等。曾獲中國分析測試協(xié)會科學技術獎(CAIA獎)二等獎,主持修訂教育行業(yè)標準《熱分析方法通則》(JY/T 0589.1~5-2020),以主要作者發(fā)表SCI論文60余篇,獲授權專利7項。以第一作者或唯一作者身份出版《熱分析基礎》、《熱分析實驗方案設計與曲線解析概論》、《熱重分析 —方法、實驗方案設計與曲線解析》等熱分析相關著作6部。
報告摘要:經(jīng)過近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商品化熱分析儀器在材料相關的多個領域中得到了日益廣泛的應用,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的重視。然而,在目前我國大多數(shù)科研實驗室中進口熱分析儀器仍然占據(jù)主導地位。報告人主要基于當前進口儀器廠商的多種不同型號熱分析與量熱儀器的特點和熱點應用領域,結合多年從事熱分析與量熱儀研制和產(chǎn)業(yè)化的工作經(jīng)歷分析在當前形勢下我國熱分析儀器的發(fā)展機遇與面臨的挑戰(zhàn)。
報告人:廈門海恩邁科技有限公司 于海濤研究員
報告題目:基于變溫諧振集成微懸臂梁的熱分析儀器技術
于海濤,博士,廈門海恩邁科技有限公司創(chuàng)始人、總經(jīng)理,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tǒng)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福建省高層次人才(A類),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青年創(chuàng)新促進會會員。分別于北京大學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tǒng)所獲學士和博士學位,曾在Nano Lett.、Anal. Chem.等領域高水平期刊和IEEE MEMS等領域頂級國際會議上發(fā)表論文70余篇,授權各類專利30余項,編寫專著1本,編寫國家標準1項。2020年創(chuàng)立了廈門海恩邁科技有限公司,已獲數(shù)千萬元風險投資,主要從事基于諧振MEMS技術的創(chuàng)新科學儀器的研發(fā)、制造與銷售,已服務于新加坡國立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數(shù)十所國內(nèi)外知名高校與研究所,推動其創(chuàng)新成果在國際知名期刊如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Nano Lett.等的發(fā)表。
報告摘要:針對傳統(tǒng)熱重分析儀樣品消耗量大、靈敏度低、熱滯后效應嚴重、測試耗時長、樣品和氣氛受限制等缺點,顛覆已有的天平稱重、爐管加熱和熱電偶測溫的技術與方法,開發(fā)了具有片上熱分析功能的基于MEMS諧振傳感器的新一代熱重分析儀——芯片式熱重分析儀。與傳統(tǒng)儀器相比,在檢測分辨率、溫度控制范圍、升降溫速率、測試時間、樣品消耗量等方面,有巨大甚至數(shù)量級的提升。此外,該儀器還可以在對材料進行熱重分析的同時,進行原位實時的拉曼、紅外等光譜聯(lián)用分析,從而獲取程序升溫過程中樣品形貌、成分、基團等的變化情況。除了熱重分析,該儀器還可進行程序升溫分析、氣敏/吸附性能表征等,可廣泛應用于各類材料的研究開發(fā)、工藝優(yōu)化與質量監(jiān)控等領域。
報告人:中國計量大學 丁炯副教授
報告題目:鋰離子電池熱安全熱管理中的熱分析與量熱技術
丁炯,中國計量大學副教授,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熱物性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儀器儀表學會朱良漪分析儀器青年創(chuàng)新獎獲得者,《計量學報》青年編委,先后在浙江大學獲得學士與博士學位,曾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長期致力于量熱技術與儀器方面的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儀器項目課題1項,青年項目1項;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子課題2項;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以分項目負責人承擔國防科工局某工程專項1項。發(fā)表高水平SCI期刊論文30余篇,授權國家發(fā)明專利20余項;制定國家計量技術規(guī)范等標準4項。近年來,研制和產(chǎn)業(yè)化了多款熱分析量熱儀器,新增銷售額過億元,部分儀器市場占有率超四成,解決了我國面向本質安全的熱測量儀器的“卡脖子”問題,并獲2021年度公共安全科學技術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
報告摘要:鋰離子電池安全性和性能衰減是行業(yè)的關注重點,研究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及熱管理參數(shù)測試方法是探索電池安全邊界與失效危害、開展熱管理優(yōu)化的基礎。報告從熱分析及量熱技術出發(fā),開展了針對鋰離子電池材料、單體熱穩(wěn)定性的測試方法,鋰離子電池單體充放電產(chǎn)熱測試技術,鋰離子電池單體比熱容、導熱系數(shù)等熱物性測試方法等研究,研制并產(chǎn)業(yè)化了一系列面向電池熱安全及熱管理參數(shù)測試的儀器設備,為鋰離子電池行業(yè)的熱安全和熱管理發(fā)展提供的完整的測試技術支撐。此外,得益于我國鋰離子電池行業(yè)由跟跑、并跑、領跑的發(fā)展經(jīng)歷,催生了很多前所未有的鋰電池熱安全、熱管理測試新需求,報告也將分享我國面向鋰離子電池熱安全熱管理中的熱分析與量熱技術發(fā)展經(jīng)歷。
報告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陳捷正高級工程師
報告題目:補償測壓多通道等溫熱分解測試系統(tǒng)
陳捷,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特聘正高級工程師。四川大學分析化學/北京理工大學兵器工程碩士畢業(yè)。中國宇航學會彈藥安全技術專業(yè)委員會/中國兵工學會會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含能材料熱分析。獲授權發(fā)明、實用新型專利等16項。獲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三等獎7項。主研設備2022年獲評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中國儀器儀表協(xié)會“科研儀器案例庫優(yōu)秀案例”。
報告摘要:熱分解測試技術是建立含能材料熱分解動力學模型,為能量計算傳遞參數(shù),評估制備安全性和老化壽命的必要手段,也是含能材料從實驗室走向工程應用不可或缺的實驗內(nèi)容。針對布氏壓力計在用于測試含能材料等溫熱分解過程中,單支試驗效率低、長時人工測試耗時耗力以及明火熔封布氏壓力計操作安全風險高等問題,課題組發(fā)展了多通道布氏壓力計測量方式,攻克了指針偏移圖像識別聯(lián)動氣體補償?shù)闹悄芑瘔毫y試、壓力計樣品池自動熔封等關鍵技術,配備了溫度保護與電話值守聯(lián)動模塊,建立了國內(nèi)首臺基于補償測壓原理的智能化多通道等溫熱分解測試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加樣自動化、測試智能化”的技術構想,可對32個樣品在16個不同溫度下同時進行長時連續(xù)測試。
報告人:北京科技大學 邱琳教授
報告題目:諧波法熱物性測量技術
邱琳,教授/博導、中共黨員,國家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北京市科技新星,北科鼎新學者。研究方向為先進材料熱物性評價方法及熱輸運機理、生理監(jiān)測用可穿戴傳感器及設備、面向芯片散熱的關鍵材料及技術。以第一/通訊作者在Phys. Rep.、Angew. Chem. Int. Ed.、Carbon、Energy、Nano Res.、ACS Appl. 和Mater. Interfaces等國際高水平期刊上發(fā)表SCI論文85篇,總他引逾2600次,4篇曾入選ESI高被引論文(2篇曾入選熱點論文),H-Index為30,獲授權發(fā)明專利14項、軟件著作權2項、省部級獎勵1項。擔任Rev. Sci. Instrum.副主編,Thermochimica Acta編輯,Carbon、Appl. Therm. Eng.、Sci. Rep.、J. Therm. Sci.、ACS Appl. Engin. Mater.編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涵評及會評專家、國家級青年人才計劃、中國科協(xié)科技人才和獎勵、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涵評專家。
報告摘要:2018年到2023年,我國數(shù)據(jù)中心能耗持續(xù)增長,2023年占全社會總能耗的比重為3.7%。數(shù)據(jù)中心傳熱設備所涉及材料種類多、尺寸跨度大、需要測量物理量多,對熱物性測試提出了挑戰(zhàn)?;谥C波法設計的多種構型傳感器,可以實現(xiàn)微米級以上線型、薄膜、塊體和流體粉末材料的熱導率、熱擴散系數(shù)和接觸熱阻測量。同時諧波法可實現(xiàn)高壓高溫的極端測量環(huán)境。結合3ω方法和掃描熱顯微鏡(SThM),實現(xiàn)了樣品形貌和熱物理性質的同步納米尺度表征。測量得到單個二氧化硅納米顆粒的熱導率為0.95 Wm-1K-1。同時對赤蘚糖醇和各種硅基導熱增強復合材料的局部熱導率和楊氏模量進行了表征,明晰了模量與熱導率間相關性。對Si3N4/SiO2范德華點接觸界面熱阻進行了測量,結果與分子動力學模擬吻合較好。
關于ACAIC 2024
第九屆中國分析儀器學術大會(ACAIC 2024)將于2024年11月14-16日在廣東省深圳市召開。會議主題為“下一代分析儀器”,本次會議將研究和探討未來幾年分析儀器發(fā)展方向及布局建議,集中宣傳最新分析儀器及其關鍵部件高水平研發(fā)成果,進一步提升用戶對國產(chǎn)儀器和國產(chǎn)關鍵部件的信心。
主辦單位: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
承辦單位: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專題論壇:
1.分析儀器重大研發(fā)成果進展交流及展望論壇
2.生命科學創(chuàng)新與下一代分析儀器論壇
3.探索未來:下一代質譜技術創(chuàng)新與突破論壇
4.光譜儀及核心元器件技術創(chuàng)新論壇
5.下一代熱分析與量熱儀器創(chuàng)新與應用論壇
6.智能生物傳感技術創(chuàng)新論壇
7.下一代空間多組學檢測技術論壇
8.半導體材料/器件高質量發(fā)展與下一代分析儀器論壇
9.下一代材料結構與界面分析技術論壇
10.高質量儀器共享和國產(chǎn)儀器推廣應用論壇
報名參會:
參會報名注冊及贊助:
楊老師 18610289871(微信同號);ygx@fxxh.org.cn
詳細信息請見:第九屆中國分析儀器學術大會(ACAIC 2024) 第二輪通知
組織機構簡介:
中國計量大學是一所以計量、標準、質量、市場監(jiān)管和檢驗檢疫為辦學特色的高等院校,是浙江省與國家市場監(jiān)管總局共建大學。學校設有19個學院(部、中心),現(xiàn)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1.8萬余人,研究生近5000人,留學生400余人。現(xiàn)有專任教師近1500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教師近700人,博士學位教師占比78%。中國計量大學計量測試與儀器學院是學校歷史最悠久、最具計量測試特色的學院,擁有本碩博(后)完整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學院的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是承擔學?!皩W科登峰工程”建設的龍頭學科,建有全省唯一的博士學位點,先后入選浙江省重中之重學科,入選“省市共建”浙江省一流學科和省優(yōu)勢特色學科。工程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學院產(chǎn)學研氛圍濃厚,已孵化學科型國家專精特新企業(yè)2家。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上地東路1號盈創(chuàng)動力大廈E座507A
郵政編碼:100085
聯(lián) 系 人:楊老師(ACAIC)、李老師(會員/標準/朱良漪獎)、劉老師(行研)
聯(lián)系電話:010-58851186
郵 箱:info@fxxh.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