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蔣嵐研究組基于組合標記技術路線改造優(yōu)化主流微流控平臺,開發(fā)了新型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FIPRESCI,使細胞通量比現有技術提高十倍以上,大幅降低成本。該成果在《基因組生物學》(Genome Biology)期刊發(fā)表。
研究團隊使用FPERSCI對人和小鼠細胞系混合物測序,獲取了8000多個高質量的細胞,其中99.8%的細胞都能明確來源,表明FIPERSCI具有很低的假單細胞率。隨后,為了驗證新技術對不同組織的兼容度,使用FIPERSCI對小鼠整個E10.5胚胎的細胞進行細胞核測序,在10X Genomics單通道中獲取了超過10萬細胞核的數據。注釋結果顯示,細胞類型的成分與已發(fā)表的參考數據相似。此外,FIPERSCI數據還可用于鑒定細胞類型和發(fā)育階段特異的調控元件(啟動子和增強子)使用偏好,發(fā)現了著名基因Rbfox2在抑制性神經元發(fā)育過程中使用不同的啟動子的動態(tài)變化。
進一步地,研究人員使用FIPERSCI對來自不同癌癥病人及健康人外周血中的T細胞進行單細胞RNA和TCR雙組學測序。數據顯示,相較于健康人,癌癥病人外周血中T細胞在細胞亞群組分、基因表達、TCR克隆等多個層面存在顯著差異?;谛颖玖康臄祿?,已經足以區(qū)分癌癥病人和健康人,提示低成本的FIPERSCI技術具備基于免疫細胞信息應用于癌癥液體活檢及早篩方面的潛力。
綜上所述,該新型單細胞測序技術可突破現有技術的設計局限,大幅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適用于單細胞轉錄組和調控元件活性、免疫受體序列等多模態(tài)分析,有望有力支撐跨器官水平的大規(guī)模參考細胞圖譜研究、跨時間和空間的器官發(fā)育研究、針對大規(guī)模健康人和疾病的隊列細胞圖譜研究、高通量CRISPR基因編輯和藥物篩選的單細胞分子表型刻畫研究等。
該項工作得到中科院戰(zhàn)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科院全球共性挑戰(zhàn)專項項目、科技部重點研發(fā)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有關項目等的資助。
FIPRESCI實驗流程圖